如果單簧管是人生的延長,則莫札特的單簧管五重奏只友誼的延伸~~FM99.7 — 克萊雷特的來源 – 在18世紀初,德國的樂器製造商人Johnna Denner (1655-1707)根據古老法國的蘆管 chalumeau (又稱作 Mock Trumpet,閉管樂器,為豎笛的前身。)改製而成,有七個音孔及二個音鍵,A 和降B,由手對指孔的半啟閉及嘴唇控制,可吹奏包括半音的近三個八度音,中音及高音區近於小號音色,Denner 用以代替當時難吹的D調高音小號。1750年加了第三鍵 E,後逐漸改進增至五、八、十鍵。1810年I.米勒又將其改進到十三鍵,1860年比利時人E.阿爾貝加上升C鍵,並在指法上加以完善,被稱作阿爾貝式(或叫作米勒式Iwan Muller),與貝姆式(Boehm system)齊名,米勒音色較好,貝姆式指法較靈活。貝姆式是1839年由法國演奏家H.E.克洛塞和樂器師L.A.比費合作,將長笛上的貝姆式移植到豎笛上而成的,其發音通暢,音鍵靈活,指法方便。目前有十七至二十三個鍵的各種貝姆式豎笛。貝姆式豎笛的確具有能應付各種音形的指法,音律也正確;但正由於萬能化之故,減低了豎笛獨有的性格。因此到目前為止,在輕音樂或希望有特殊表現時,依然有使用米勒式豎笛的情形。
豎笛是僅次於薩氏管與薩魯管為歷史尚新的樂器。例如海頓是在第二次赴英時,才開始使用豎笛,而莫札特的交響性作品裡用到豎笛的也只是幾首曲子而已。 總譜中第一次有豎笛的出現是在1720年,而第一部豎笛的協奏曲是在1751年由德國作曲家J.斯塔米茨所作。W.A.Mozart 有著名的豎笛協奏曲和豎笛與弦樂的五重奏,I.F.史特拉汶斯基的烏木協奏曲,G.Gershwin的藍色狂想曲,D.米約的創世紀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豎笛音樂!! (資料來源:陳建銘著 歷史上的單簧管名家) |